中文
English
Deutsch

德国经济中的中企身影:从量变到质变

来源:一财网 潘寅茹 2015-11-04 15:55:00

10月29~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结束了其任内第八次访华行程。除了刷新西方领导人访华的次数外,此行,默克尔还带了总额高达186亿欧元的合作协议。此外,130架空客的订单,德国大众与中国工商银行的战略携手,德意志交易所、上海证交所、中金所三方合资成立中欧国际交易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一单单“大买卖”深入制造业和金融业领域,诠释了中德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自2008年以来,德国市场上活跃着越来越多的中企身影。尤其是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三一重工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的“大象”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公司100%股权,成为中企在德国并购市场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欧洲市场上名噪一时。

如今,德国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首选目的地。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最新出台的外国投资报告,2014年中国首度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项目数达到创纪录的190个,大幅超过第二名美国(168个)和第三名瑞士(130个)。

德国缘何成为中企在欧洲最热门的目的地?中企在德国又投资哪些领域?未来又有什么趋势?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在德国并购市场经验丰富的德国欧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焕平。

张焕平根据其多年在德国市场的经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德国对中资非常欢迎。除了汽车零配件、机械等德国传统的强势领域外,目前德国的医疗、自动化,甚至是金融业都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中企身影。

目前,复星国际拟以2.33亿美元(约18.2亿港元)收购德国私人银行Hauck&Aufhäuser,该交易正等待德国监管部门批准。如果复星最终顺利完成这笔收购,意味着中企在德国并购市场上又再下一城。

中企对德并购从量变到质变

成立10多年,张焕平的欧亚咨询见证了中企在德国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谈起10多年间,中企在德国的打拼,张焕平感言,的确变化巨大。具体而言,存在2个分水岭。2008年前,中企在德国市场的并购以纯制造业为主,比如机床、装备等,并购对象也是以规模小、破产企业较多,金额仅为几百万欧元一单。当时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北京第一机床厂在2005年10月24日收购了以生产龙门铣闻名世界的瓦德里希·科堡公司(WaldrichCoburg)。

至于这期间中企在德国并购市场中发力缓慢的原因,张焕平认为,主要是中国企业对德国并购了解不多、准备不充分,很多时候带一个翻译或者国内律师就过去。张焕平也承认,当时中国企业出海不断吃闭门羹的悲观情绪也不断弥漫。“再加上2008、2009年期间恰逢金融危机,很多客户都来询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失败的案例。”张焕平说道。

好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出现美欧下行、中国逆势而上的“剪刀差”现象,来自中国企业源源不断的订单着实拉了不少德国中小企业一把。“2008~2014年间,中企在德国的并购市场中出现了不少标杆案例。”

张焕平所讲到的标杆案例除了前文提到的三一并购大象,还有徐工机械收购德国第二大混泥土机械制造商施维英(Schwing)以及宁波的均胜投资集团(JoysonInvestmentHolding)收购德国汽车部件供应商普瑞(Preh)。后者在张焕平看来当属目前中企收购德国企业中最成功的案例,因为借助此次并购,均胜投资集团从一家地方民营汽配企业成为中国汽车电子本土品牌的领军企业,还实现了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的全球布局。

总结这一阶段的特点,张焕平认为,大型民企、上市公司和国企在德国并购的数量开始增多,而且并购对象往往都是针对当地著名品牌,比如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甚至是全球冠军。同时,很多企业借助并购完成了产业升级。并购金额也从几百万欧元蹿升至几亿欧元。

2014年后,张焕平表示,中企对德国的并购从数量和质量上又有了新的提升。“目前,我们看的案例交易额都是数十亿欧元。”张焕平说道,“并购领域也有很多变化,从传统制造业衍生到医疗、金融服务、自动化等。”

据德方统计,与2013年相比,中国去年在德国的投资数量增长了37%。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在德国投资的主要领域为电子与半导体(16%)、机械制造(14%)、金融服务业(9%)以及信息通讯和软件(7%)。中企在德国从事的主要商业活动为销售与市场支持(51%),紧随其后的为服务业(8%)。近10%的项目来自于生产制造和研发领域。

此外,张焕平和他的团队也明显感觉到,中企并购的决策速度比以往有很大提高。“2014年后是一个标的导向型的卖方市场,对中企而言,手慢,机会就溜走了。”张焕平说道。

德企指明中国买家接手

在2014年之后的市场,张焕平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德国企业在请欧亚咨询做卖方顾问时,特别强调国际买家中一定要有中国企业或者中国投资者的身影。“如果找不到中国买家,德国企业会觉得你连功课都没做好。很多待售的德企现在指明要中国买家接手。”张焕平打趣道。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中国已是全球汽车、装备、混凝土等细分行业的最大市场。德企认为,在这一大背景下,再找其他欧美买家,仅是“陪客”。“卖方市场的火热说明德企对中国买家的期望值依旧很高。”张焕平说道。

在张焕平看来,德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无论是不是隐形冠军,希望中国买家接手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企业在资金上实力更雄厚。张焕平指出,德国中小企业其实也面临全球化的压力。“以家族企业为主,经过多代后,股东的干劲也不像中国目前的家族企业那么强。几十个小股东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分红,而不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张焕平说道,“再加上欧洲企业的利润比较薄,传统家族企业通过上市实现融资也很难,此外银行业对中小型企业放贷较为严格,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的现金流不多。”因此,中国买家带着资金适时出现,对这些中小型企业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

此外,德国中小型企业的市场渗透能力有限,要打开中国市场还存在难度,因此,通过被一个已在中国市场有销售体系的本土企业并购,对其而言何乐而不为。

当然,张焕平也指出,目前中企对德企的并购,往往也会留下20%~30%的股份,并不是把对方德企“买干”。“20%~30%股份也意味着海外管理层还是有管理方面的实权。”张焕平说道。

在张焕平看来,中国企业收购德企不外乎三个原因,即技术、品牌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准入。比如,品牌积累需要时间沉淀。很多德国客户包括其他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知晓有限,因此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快速获得一个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品牌。均胜收购的德国企业普瑞,其历史就可追溯到1919年。张焕平从以往的收购案例中也看到,中企目前在德国并购不会拿了品牌技术就走,而是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要妖魔化德国工会

对于如何看待德国工会这一中国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张焕平表示,“国内对工会还是有很大的误解。我们接手的项目中,没有哪个是受到工会很大抵制的。相反,很欢迎中国投资。”张焕平认为,很多案例中,工会直接表示支持中国投资者,相反对PE等财务投资者进入会斟酌再三。

“如果工会的确抵制,那要思考下,当初并购时的心态是不是正确?有时候思路错了,会为之后的一系列阻碍埋下伏笔。”张焕平提醒道。

除了德国工会,张焕平认为,十多年间,德国媒体对蜂拥而来的中资的态度也比较务实。“几年前,负面报道还会有。那时德国舆论担心中国企业收购后,将品牌、技术全部转移到中国。后来事实证明也不是这样。”张焕平说道。

比如,目前各方关注密切的复星集团拟收购德国私人银行,德国媒体的报道还是比较中性的,金融业还是德国经济中比较敏感的行业。

至于中企在德国并购普遍存在的问题,张焕平认为主要有三类。首先是公司的管理文化和治理方式。“很多中国企业都是老板说了算,而德国的话是战略上股东说了算,运作上管理层说了算。因此,中国老板‘一言堂’的模式在德国很难开展。”张焕平说道。

其次,是拥有国际管理经验人才的缺乏。张焕平举例道,很多德国中小型企业都需要既懂德语,又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这往往对外派的中企而言是一个挑战。

此外,中企与德企在薪酬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差旅费方面,德国工程师可能一直习惯于坐商务舱,总不能以国内人员出差坐经济舱的要求同等对待。有时候,德国工程师拿的薪资比国内企业老总还高,并购后,要求其工资下调,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张焕平说道。在张焕平看来,把外方成本下调不合适,把国内成本上提,也存在问题,这就要求并购后企业进行调和,慢慢改变,缩小差距。

因此,对期望在德国市场有所收获的中企而言,除了要做好人才储备、经验积累等内部团队的准备外,还需找个好的投行或中介,在并购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慢慢积累,而一蹴而就的浮躁心态要不得。

在张焕平看来,未来,海外并购已变成了企业生存的必要,海外并购的能力和整合能力将是衡量中国优秀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业务联络:

德国:+49 (0)69 2713 9970

中国:+86 (0)21 3461 8683

关于我们
公司历程
公司价值
核心团队
专家顾问
业务范围
并购咨询
管理咨询
关注领域
重点领域
其他领域
以往业绩
案例节选
客户节选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Imprint
© Eurasian Consulting GmbH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粤B2-20090023号 . Designed by Wanhu.